透過一粒黑乎乎的碳化稻,可以觸摸到怎樣的歷史肌理?翻開一本本書寫江蘇故事的名篇,如何感悟浸潤其間的文化血脈?過去一年里,我們以文字與鏡頭為媒介,讓懷抱著歲月秘密的瑰寶“活起來”,讓陳列在江蘇大地上的名篇“流淌”進你我的生活。 自2022年春,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先后推出“名篇中的江蘇”“節氣里的非遺”“我們的好時節”“寶藏傳奇”“薦讀”等文化欄目,以“文化求知者”的身份,開啟文化溯源之旅,探索一條打造傳統文化IP的新路徑。 沿著江蘇文脈,一路行走。我們發現:這股涓流的源頭是一汪活水,且如惠山泉一般,穿越千年煙雨,汩汩長流。 2022年8月,跟隨蘇軾筆下的“獨攜天上小團月,來試人間第二泉”,欄目組來到無錫惠山。曲徑通幽處,“天下第二泉”仍在靜靜流淌?;萆焦沛偩皡^文化總監金石聲表示,有了蘇軾的“代言”,海內外游客不僅知道了惠山水好,還了解古人的那份浪漫?!扒赀^去,泉水從未干涸,和文化一樣源遠流長?!?/span> 文脈的魅力,不局囿于展館里的文物本身,它以極具生命力的方式“活”在當下。一粒黑乎乎的碳化稻,印證了先民馴化水稻、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努力;一枚不足4厘米的銀帶鉤,深藏著一段西漢時期愛侶間的浪漫約定,見證著“長毋相忘”的堅貞不渝;一張被稱為“金陵始祖”的古老面孔,訴說著新石器時代的南京記憶……任憑時光流轉,寶藏書寫的傳奇依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。 沿著江蘇文脈,一路行走。我們品味:文化如友,一見如故。與名篇對話,與文物對視,似是故人來。 2022年6月,循著汪曾祺《端午的鴨蛋》中的香氣兒,欄目組來到揚州高郵。令人驚訝的是,汪曾祺紀念館緊挨著傅公橋農貿市場而建,煙火味十足。一邊是賣菜的吆喝,一邊是靜謐的書頁翻動,兩者搭配竟毫不違和。高郵汪迷部落的姚維儒認為,紀念館的選址恰如汪曾祺的筆觸——人間煙火氣,最撫凡人心。菜場的小店更是“臥虎藏龍”。汪曾祺在小說《異秉》里提到賣蒲包肉的人物王二,而菜場門口的二子蒲包肉正是王二的后人所開。姚維儒笑著說:“讀汪曾祺的文字,哪里像看書,分明是和街坊老友聊天?!?/span> 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臺煙雨中?!碧拼拍恋倪@句詩讓一個煙雨朦朧、梵剎林立的南京影像定格在世人的江南印象里?!秾毑貍髌妗窓谀康牡谝粓鲋辈?,我們把鏡頭對準西營村佛寺遺址,這是目前南京乃至南方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、保存最好、布局最為完整的一座南朝佛寺遺址。在六朝博物館展廳內,一件件出土于地宮之中的閃閃發光的琉璃、瑪瑙、琥珀,吸引著我們的目光。那一刻,杜牧的詩句和眼前的璀璨在交融,我們感受到腳下這座城市跳動的脈搏。 沿著江蘇文脈,一路行走。我們感悟:文化生生不息的內在張力,讓每一次的出發都能有新收獲。名篇常讀?!靶隆?,文物煥發“新活力”。 走進蘇州園林,用文字這把鑰匙解鎖葉圣陶筆下的“咫尺乾坤”。我們通過鏡頭向觀眾展現課文《蘇州園林》之外,葉圣陶對家鄉蘇州的“深眷”。走進南京浦口火車站,我們將目光投向《背影》里,朱自清與父親矛盾消融的感動。在秦淮河畔,我們關注《桃花扇》里閃爍的金陵文化。 我們將二十四節氣的傳統烙印與新江蘇、新時代特征相結合,記錄江蘇人欣逢“好時節”的奮斗故事;我們關注江蘇的歷史文化遺產,尋找江蘇文物不為人知的故事,進行文明探源。聚焦江蘇文博展覽,步入展覽臺前幕后,進入現場了解不為人知的展覽奧秘,利用數字技術的特點講述江蘇文物的傳奇故事,運用科技和創意讓它們重新煥發新生。 新時代呼喚堅定的文化自信,新時代更鑄就堅定的文化自信。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。向下,我們按“書”索驥、尋“秘”新知,不斷追溯著根源的力量;向上,我們以光為筆、以影為墨,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生。溯源的意義便在于,讓你我明白,賡續千年的文脈早已化作不懼挑戰的篤行力量,融于江蘇兒女血脈之間。 |